网络营销推广

0531-83197678

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传媒观察|中国国际传播10年研究:从“媒体独白”迈向“全


编者按 传播学素来以其博采多领域理论、方法的“十字路口”身份著称,而国际传播领域因其与国际关系、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的深刻内在关联,呈现出更加复杂的理论谱系与议题面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和博士生蒋贤成、沈静、王雅墨在《传媒观察》2023年第2期刊文,使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分析2012年至2022年间中国学者的国际传播研究历程,认为其大致遵循了从注重媒体角色职能到兼顾多元主体传播力的全民化趋势、从立足于传统媒体环境到依托于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媒体的技术化演进趋势、从强调国家层级的软实力到关注个体层级的跨文化共情心理的情感化演进趋势。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不断增强,如何建构与中国国家实力相匹配的国家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愈发得到各方关注。本研究以文献计量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2012年至2022年期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动力机制。通过对10年来中国知网发表期刊论文及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立项信息的分析,本文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Q1:自2012年末至2022年末,中国学界的国际传播研究在数量分布、议题关切、理论来源、知识创新等维度呈现出哪些基本特点?

  Q2:自2012年末至2022年末,中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大体依循何种发展趋势?

  Q3:自2012年末至2022年末,中国学界的国际传播研究受到哪些内外动力因素的影响?

  2012―2022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概况

  1.国际传播研究主题分析

  从数据可知,“国际传播”与“对外传播”是最频繁地被用于国际传播研究文献中的关键词,其词频分别为3081和1856。第三位的“文化传播”相较之下则具有断崖式差异。这表明前两者作为国际传播学术研究的代表性术语被大量用以标识研究所涉领域和划定学术场域边界。另外,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可知,“国际传播”与“对外传播”同属聚类#8(国际传播),可见二者之间关联度高,且在大量文献中被用于讨论同一研究主题。

  相较于“对外传播”词频的逐年稳步小幅上升趋势而言,“国际传播”在2021年和2022年被使用的频次激增。从二者作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占比来看,“国际传播”在近年来逐渐作为占据显著优势的概念被使用,而“对外传播”在2021年达到频次峰值后出现下降态势。这反映了两个概念之间的分野在近两年的研究中日趋显著,并且前者逐渐取代后者成为国内学者日益通用的概念。换言之,相较于强调以我为主、内外分明的“对外传播”,侧重国家间的双向或多向传播的“国际传播”理念正在国内学界被广泛采纳。

  基于关键词共现分析可知,文化是国际传播领域备受关注的重要面向。在词频超过100的38个关键词中,共有8个与文化直接相关(即“文化传播”“跨文化”“中华文化”“中国文化”“翻译”“文化自信”“孔子学院”“文化”)。另外,聚类#1(文化传播)、聚类#8(国际传播)和聚类#10(传播策略)都以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词为核心组成部分。

  在CNKI数据库文献中,政策解读及其相应的传播策略分析是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高频关键词中,涉及我国国际传播政策与策略的词条有“习近平”“一带一路”“传播策略”等。聚类#2(传播)、聚类#7(话语权)、聚类#10(传播策略)等立足于国际国内宏观政治环境,从多元视角探索了中国国际传播的发展策略与路径。

  此外,作为国际传播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话语体系和国家形象的建构也是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研究议题,与之直接相关的高频关键词包括“国家形象”“中国故事”“中国形象”“话语权”“话语体系”等。

  十八大以来的10年间,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兼顾了对媒介技术与媒介形式的探讨,相关高频词条为“新媒体”“社交媒体”“主流媒体”“纪录片”“媒体融合”“短视频”“中国电影”。聚类#0(传播效果)、聚类#3(主流媒体)、聚类#4(电视节目)、聚类#5(新媒体)、聚类#9(媒体融合)是该类议题被广泛研究和讨论的集中体现。

  除了CNKI的期刊数据,本文还回顾了2012年至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际传播研究的相关课题。分析发现,“中国”与“传播”为语义网络中度中心性最强的两个词条。此外,“一带一路”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关注主题。

  2.高被引文献分析

  研究统计了20篇收录于CNKI数据库中的高被引文献,发现对文化领域的高度关注是高被引文献的重要特征,其中10篇都在标题中直接反映了“文化”在国际传播研究中的关键性地位。“一带一路”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相关议题在高被引文献中亦占据重要比重,在20篇文献中有4篇都是基于此议题进行研究。此外,国际传播力提升、国家形象研究、新媒体研究、国家话语/叙事、以共情传播为代表的情感传播等主题的论文成果也获得了高度关注和频繁引用。

  2012―2022年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发展趋势分析

  研究对采集的文献数据样本进行了时间向度的分析,以期从纵向把握我国国际传播研究的演进趋势。

  1.研究成果数量分析

  基于党的十八大(2012年11月召开)与二十大(2022年10月召开)的具体召开时间,本文以每年11月至次年10月为周期,对采集所得文献数据进行时间切割可见,在十八大以来的10年间,国际传播领域的研究成果整体呈现出大幅增长趋势。从第一个时间周期(2012年11月―2013年10月)至第十个时间周期(2021年11月―2022年10月),国际传播相关文献从854篇增长至2794篇,涨幅为227.17%。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研究领域实现了高速发展,并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

  第六、七个时间周期(2017年11月―2018年10月和2018年11月―2019年10月)的文献发表数量均略高于趋势指数线所指示的预期数量,说明在这两个周期内相关研究成果增幅较大,可以看出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在2017年末至2019年末出现了第一个高峰。这正好发生于2017年党的十九大顺利召开之后。另外,文献发表的第二个高峰(也是整个10年内发表数量峰值)出现于第十个时间周期(2021年11月―2022年10月),相较上一周期增长约22.60%。这与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发表讲话密切相关。

  2012年至2022年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与国际传播研究相关的课题数量年度分布趋势,呈现出整体上升的态势。从2012年的16项发展至2022年的62项,数量增长了近3倍。2017年至2019年为国际传播研究的高峰期,3年间项目数量为157项,占据10年总数的39.35%。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又再达峰值。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与CNKI中文期刊发表数量的增长趋势在大体上吻合,均在2017―2019年及2022年两个时间段出现高峰期。从中可以推断出,中国国际传播研究在上述两个时间段内呈现爆发式发展。

  2.学科分布趋势分析

  作为交叉学科中的交叉研究领域,国际传播研究的中文期刊成果呈现出多学科分布的特征。经过统计发现,国际传播领域的中文学术成果主要来自于“新闻与传播”“语言文字”“文化”“体育”“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五个学科领域。“新闻与传播”类目在十个自然年的占比均超过50%,是国际传播研究最主要的贡献来源。占比第二位的是“语言文字”领域,为国际传播所涉及的语际转换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撑。文化、体育和政治既是国际传播实践发生的重要领域,亦为我国国际传播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从学科发展趋势来看,“新闻与传播”虽然持续占据学科分布的最高比例,但是它正在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比重差异正在缩小,这表明国际传播研究的学科背景与理论视野逐步走向多元化,跨学科特征愈发显著。与之相反,“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正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相较于2013年的占比3.33%,它在2021年与2022年所占比重均超过了10%。这说明当前的国际传播研究日渐超越研究文化、艺术、武术等传播内容的浅层阶段,而更多地从影响国际传播的国内外政治动因、不同国家间的政治文明互鉴等维度对国际传播进行审视与分析。

  研究者为了更直观呈现相关信息统计结果,根据学科之间的亲缘关系将国家社科基金学科分类中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整合为“文学”大类,将“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整合为“历史学”大类,其余出现较少的学科合并为“其他”。国家社科基金的国际传播研究相关课题所涉学科占比总体与CNKI中文期刊数据相似,“新闻学与传播学”在该学术场域内占据绝对优势,但其占比呈现出波动趋势。“语言学”“体育学”“国际问题研究”“文学”也处于重要地位。相较于CNKI数据库,国家社科基金对“马列·社科”和“历史学”类目的关注更加显著。

  3.研究内容演进趋势

  研究者使用CiteSpace对CNKI中文期刊文献关键词进行了时序分布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学术场域的国际传播,其研究内容的大致轮廓在2013年前后已经初步形成,并一直延续至2022年末。38个词频超过100(包括100)的关键词中,29个都在2013年及以前首次出现。在后续的年份中,其他重要词条被逐步纳入到国际传播的研究体系中,研究主题、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等更加丰富和完善。2013年后进入国际传播研究视野的重要议题包括“中国故事”(2014年起)、“媒体融合”(2014年起)、“一带一路”(2015年起)、“话语权”(2015年起)、“文化自信”(2016年起)、“新时代”(2017年起)、“短视频”(2017年起)等。

  本研究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为时间分界,将数据样本的时间范围划分为两个五年周期,即2012年11月至2017年10月与2017年11月至2022年10月,并对其关键词聚类进行简要对比。

  两个时间周期内分别根据各聚类所包含的关键词规模进行降序编号。分析发现,第二时间周期内的研究主题相对更丰富,研究视野相对更聚焦。以媒介技术相关研究为例,第一时间周期内的相关词条基本停留在“社交媒体”“新媒体”“电视媒体”等媒介形式的笼统层面,到了第二时间周期则精准聚焦在“短视频”“人工智能”等新兴的具体媒介技术。此外,从第一到第二时间周期出现了研究偏好的转向,典型的例子是基于语言学领域的“翻译”相关主题显著收缩,注重展现价值观的中国叙事体系日渐被重视。这表明中国的国际传播理念得到了发展,其目标从让其他语言族群听得懂传播内容升维为让国际公众理解中国价值体系。

  总体来说,通过对党的十八大至二十大期间的中文研究成果进行回顾,研究者发现,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在过去10年间经历了快速发展并仍处于持续上升的发展阶段。在本研究所覆盖的时间范围内,该领域研究成果经历两次爆发式增长,分别为2017年10月十九大召开后的两年间以及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建设能力的重要讲话之后。

  从研究的内容来看,过去10年间中国学者对我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关注点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传播主体层面,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经历了从关注以主流媒体为主的角色职能到关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全民化趋势;在媒介技术层面,随着新兴媒介技术的极速发展,中国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发生语境亦有显著变化,呈现出从电视为主的传统媒介到社交媒介再到人工智能媒介的转向;在理论架构层面,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的视野变化,其理论资源从关注国家行为主体的软实力等国际关系、国际政治面向,发展为关注个体心理层面的跨文化共情等社会心理层面,情感体验成为国内学者日渐重视的传播策略与效果评估指标。

  国际传播研究发展的动因分析

  第一,国内政治议程。2012年末至2022年末的10年间,国内重要政治事件为国际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进而形成了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基调的研究旨趣。“中国故事”首次出现于2014年,在此之后的数年中,该词共计349次被用作中文期刊文献的关键词,按词频排序为第六位。另外,相关概念“中国叙事”于2021年首次在期刊文献中被提及以来即成为突现词,在两年内成为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关键性热点议题。“十九大”“改革开放”“建党百年”作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分别以7.17、7.68、7.11的强度在其所属年份成为突现词,成为国内学者探索讲好中国故事有效路径的重要案例。

  第二,国际政治环境。当前国际环境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是基于对国际舆论环境判断而成的重要主张与发展方向,它们在中文学术研究领域也占据了重要地位。“一带一路”作为关键词,出现频次为337次,度中心性为16,中介中心性为0.03,与之密切关联的词条包括“中医药”“旅游文化”等文化面向的概念,以及“策略研究”“传播路径”等实践探索面向的关键词。另外,“一带一路”以27.1的强度成为10年间所有关键词中突现程度最高的词条。“话语权”作为10年整体聚类中聚类#7的核心关键词,是最受国内学者关注的研究议题之一。为回应“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舆论,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与探索,2019年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及其引发的中国国家形象污名化等问题成为2020年重要的热点议题,“疫情防控”与“新冠肺炎”分别以11.04与8.72的强度在2020年成为显著的突现词。

  第三,以媒介技术为核心的文化资本。在10年历程的早期阶段,中国国际传播研究热衷于讨论作为传播主体与传播内容的媒体平台,如“电视媒体”“电视节目”“电视频道”等。及至第二个五年周期(2017年末至2022年末),关于媒介的研究更倾向于媒介技术本身及其所创造的新传播语境。“短视频”在2017年首次出现于中文学术期刊中,2020年―2022年成为引领媒介技术研究的学术热点。“媒介融合”“数字化”“5G技术”“四全媒体”等词条作为高频关键词在第二个五年周期内清晰可见。

  第四,学术场域内部动力。总体来说,国际传播研究呈现出不断精准化与体系化的演进趋势。我国的国际传播研究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有突出进展,“学术传播”成为第二个五年周期内(2017年末至2022年末)聚类规模排序第6位聚类的核心关键词,这一方面得益于国内学者对国际传播进行学科化建设的努力,另一方面与该学术场域内日渐重视对知识图谱的建构这一趋势不无关系。在理论层面,如前文所述,宏观层面的国际关系相关理论“公共外交”“软实力”等在国内学术场域中逐渐收缩,取而代之的是微观层面的心理学相关理论(如“共情传播”等)。“软实力”在2013年首次出现后经历了两年的爆发式增长,随后虽然一直被提及,但其发展势头明显减弱。与之相对应,“共情传播”在2021年突现,本文将其与“共情”词条进行整合,发现二者在2021―2022年间共出现33次,在最新学术热点中具有突出性。在传播实践层面,精准传播成为国内学者逐渐摸索出的重要策略。“精准传播”于2016年首次出现在CNKI数据库中,并在2021―2022年突现。“周边国家”“分众化”“区域传播”等词条反映出国内学者对于精准传播具体路径进行了各个面向的探索。在研究方法层面,“文献计量”“知识图谱”等量化研究技术逐渐被国内学者所青睐,并大量使用于近期的国际传播研究中。

  (载《传媒观察》2023年2月号,原文约13000字,标题为《从“媒体独白”迈向“全民共情”:中国国际传播10年研究的多元谱系与未来路径》。此为节选,注释和图表等从略,学术引用请参考原文。)

  【作者简介】钟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蒋贤成、沈静、王雅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




下一篇 上一篇